教育观
一.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(口诀:提速个性创两全)
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
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
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
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
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
二.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观(口诀:学习过人)
教学从"教育者为中心"转向"学习者为中心"
教学从"教会学生知识"转向"教会学生学习"
教学从"重结论轻过程"转向"重结论更重过程"
教学从"关注学科"转向"关注人"
三.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
类别 | 素质教育 | 应试教育 |
---|---|---|
教学方法 | 启发式、探究式教学,使学生生动、活泼主动地学习,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| 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,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|
学生评价 | 发展性评价,评价方式多元,评价主体多元 | 筛选性评价,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|
学生观
一."以人为本"的学生观
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,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。
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头脑之外的,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
学生是责权的主体
学生是独特的人,具有自身的独特性。
学生是完整的人(要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对待,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)
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(关键字:因材施教)
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(要做到换位思考)
学生是发展的人,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。
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(教育活动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开展)
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
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(我们要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,理解学生犯的错误)
二.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
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
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
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
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
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
教师观
一.现代教师角色转换(口诀:见醋放盐)
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
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
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
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
二.教师职业特点
复杂性
教育目的的全面性:[关键词: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发展的人]
教育任务的多样性:[关键词:不仅教书还要育人,不仅教知识、发展智力还要培养思想道德保证身心健康]
创造性
因材施教,[关键词: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扬长避短、长善救失];
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:[关键词: 教学需要随时代随科技不断变化];
教师需要教育机智。[关键词: 随机应变、应对突发状况]
主体性和示范性
主体性:[关键词:言传身教];
示范性:言行举止都会言行学生的发展.
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
劳动时间的延续性[关键词:从早忙到晚];
劳动空间的广延性[关键词:从校内到校外].
长期性和间接性
长期性:[关键例子:十年树木百年树人];
间接性:[;关键词: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实现].
三.教师的发展
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(福勒和布朗提出)
关注生存阶段(关注人际关系,看重领导,同事,学生心目中的地位)
关注情景阶段(关注成绩,提高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)
关注学生阶段(关注差异,因材施教)
“自我更新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(叶澜和白益民提出,叶澜-中国著名教育家,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)
非关注阶段(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之前)
虚拟关注阶段(进入师范院校学习期间;在情境模拟中而非真实的教学场景中)
生存关注阶段(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、关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,会不自觉地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与同事、学生的关系处理上)
任务关注阶段(焦点集中在教学任务上,关注学生的成绩,自己教的好不好,怎么才能教好学生)
自我更新关注阶段(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;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)
四.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
专业知识素养
通识性知识(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)[关键词: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]
本体性知识(任教的学科知识)[关键词: 本职专业学科知识]
条件性知识(教育科学知识)[关键词: 教育学、心理学知识]
实践性知识(教学法)[关键词:实际课堂情境,具体怎么教的知识]
反思教学经验(经验+反思=成长)
终身学习意识